TE实操 | 手把手教你做数据分析系列之--解锁TE图层功能
在进行生产数据分析时,我们常常需要将同一条产线上的多个批次、多个班组、历史与当前状况等放在一起对比。您是否为如何高效地提取不同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而烦恼?
今天,我们将全面揭秘TrendExplorer(TE)的"图层"功能,这个被众多工程师称为"数据对比神器"的强大工具!
一、为什么需要图层功能?
在日常生产分析中,你是否也经常遇到以下类似的困扰?
传统方法需要手动导出多个CSV文件,用Excel手动对齐时间轴,再叠加绘图。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错过关键细节。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寄云科技TE的图层功能迎刃而解。
不同于传统的单曲线分析,TE图层功能让您可以轻松实现:
1、同时对比多个批次的生产数据;
2、智能对齐关键生产阶段;
3、直观发现细微差异点;
4、快速定位问题根源。
二、图层有哪些强大功能?
1、基层和普通层,虚实区分
基层,是锚定图层对比的“基线”,仅允许设置唯一的基层。在主图中用实线表示,在上下文图中是深灰色填充的实线框。在主图中,基层决定了视图的跨度,和其他普通图层与之的对齐点。在图层对比表中,基层决定了普通图层指标计算的基准。
普通图层,是被比较的对象,最多允许设置9个普通图层。普通图层在主图中用虚线表示,在上下文图中用淡黄色填充的虚线框表示。
2、多种创建方式,满足不同需求
■ 基于搜索结果快速创建
结合我们前两期介绍的"基于值的搜索"和"相似度搜索"功能,智能筛选批次。在搜索结果中,通过“设置为基层”或“添加图层”的方式创建图层。
■ 自定义时间范围创建
如果有来自业务的信息知道每个批次的起止时间,可以用自定义创建。在“图层”菜单中点击“+”,精确设置图层时间范围,创建图层。
3、不同的对齐方式,满足精细对比
想象你的数据是正在列队的士兵。每一个图层是一横排士兵,多个图层组成了一个方阵。
■ 头对齐(默认)
以各图层开始时间点为基准“向左看齐”,适合对比分析某一工艺步骤从启动开始的差异。例如应用于对比不同原料批次的全程反应特性。
■ 尾对齐
以终点时间为基准“向右看齐”,聚焦生产收尾阶段的特征。例如,某些工艺过程对批次的持续时间没有严格要求,但有一个统一的终止条件,如水分值<=5%时应停止该工序,则可使用“右对齐”,分析生产最终阶段的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图层管理:让对比更灵活
■ 智能重命名
图层详情中可以修改图层名称,提升辨识度。
■ 手动对齐
图层创建后,初始时间就固定了。如果想更精细地对齐多个图层的关键节点,可以通过手动移动图层的方式,调整图层的可视化时间,便于对比分析。
■ 显示控制
单个图层可以设置为隐藏或显示,也可以移除,以避免重叠、干扰分析。
5、深度分析:从看见到洞察
■ 统计对比功能
自动计算各图层的统计指标,以及相对于基层的变化百分比。
■ 局部放大分析
框选特定时段进行聚焦分析,多个图层同步缩放。
三、小白也能上手的操作指南
1. 框选生产过程的标准工艺曲线
2.点"新建相似度搜索"的“搜索”按钮,找到符合标准工艺的所有生产批次。
3. 标准工艺在搜索结果中以Q作为标记,设置标准工艺为基层,并添加其他生产批次为其他图层。
4. 在图层菜单中,单击图层名称卡片展开详情,根据业务理解对图层进行重命名,增加后面分析中的辨识度。
5. 在图层比较中,查看生产批次与标准工艺终值的对比,发现生产批次相较于标准,在生产最终阶段的温度要低一些。
6. 在主图中,观察发现在第9个生产步数,生产批次开始偏离标准工艺。经过与现场沟通,了解到这个差异是由于生产过程中设备密封性问题导致了其他参数告警,迫使工人手动干预加工过程造成的延迟。与标准工艺相比,这个普通图层的批次延长了18%的生产时间,造成了一些能耗浪费。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生产中避免或减少这种现象。
7. 在其他生产批次中,手动移动图层,令该批次的生产过程与标准工艺在启动生产后对齐,发现该生产后续的步骤会继续根据之前的工艺标准进行加工。
这种搜索+图层的组合拳,让我们看到了生产过程中隐藏的黑洞,凸显了薄弱环节,从数据对比分析中指明了可改进的方向,驱动了后续生产过程的能效升级。
四、常见问题解答
Q1
局部放大分析后,还可以回到原来的视图
范围吗?
A
当然可以!先单击基层图层名称,再点击“还原”。
Q2
设置基层后可以修改吗?
A
随时点击其他批次的"设置为基层",切换其他普通图层为基层。
Q3
创建的图层能保存吗?
A
图层是视图的组成部分,保存视图即可保存多个图层。直接打开已保存的视图,即可自动加载视图中的图层。